他们只是不太在乎你——因为它们是代码。
早稻田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测量工具,用以评估人类与人工智能形成情感纽带的方式。研究发现,75%的受访者寻求人工智能的情感建议,39%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稳定、可靠的存在。
该团队由研究员杨凡和文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教授大西淳志领导,在进行两项初步研究和一项正式研究后,开发了“人类-人工智能关系经验量表”(EHARS)。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当前心理学》期刊上。
对人工智能产生焦虑依恋?有一个量表可以衡量
研究发现,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依恋有两个不同的维度,这两个维度与传统的人类关系相似: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
表现出高度依恋焦虑的人需要情感上的安慰,并担心人工智能系统给出的回应不足。而那些表现出高依恋回避的人则通常对亲密关系感到不适,更倾向于与人工智能保持情感上的距离。
“作为依恋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对人们如何形成情感纽带感兴趣,”杨凡在接受Decrypt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像ChatGPT这样的生成性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强大和智慧,不仅提供信息支持,还带来了安全感。”
这项研究调查了242名中国受试者,其中108名(包括25名男性和83名女性)完成了完整的EHARS评估。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智能的依恋焦虑与自尊呈负相关,而依恋回避则与对人工智能的负面态度和较少使用人工智能系统相关。
当被问及人工智能公司可能利用依恋模式的伦理问题时,杨凡告诉Decrypt,人工智能系统的影响并非预定的,通常取决于开发者和用户的期望。
“它们(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能够促进福祉、缓解孤独,但也可能造成伤害,”杨凡说。“它们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设计,以及个体如何选择与它们互动。”
唯一不能做的事,就是离开你
杨凡警告说,一些不道德的人工智能平台可能会利用容易对聊天机器人产生过度依赖的人群。
“一个主要的担忧是,个体可能会对人工智能形成情感依赖,这可能导致他们在这些系统上做出不理性的财务支出,”杨凡说。“此外,某个特定的人工智能服务突然暂停,可能会引发情感上的困扰,带来类似分离焦虑或悲伤的反应——这些反应通常与失去一个重要依恋人物时的情感体验相似。”
杨凡说:“从我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和部署需要进行严肃的伦理审查。”
研究团队指出,与人类依恋对象不同,人工智能无法主动抛弃用户,这理论上应减少焦虑。然而,他们仍然发现参与者对人工智能的依恋焦虑表现出显著的水平。
“对人工智能的依恋焦虑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潜在的人际依恋焦虑,”杨凡说。“此外,关于人工智能依恋的焦虑可能源于对这些系统所表达的情感、亲密和同理心的真实性的不确定性,进而引发人们对这些反应是否真实或仅仅是模拟的疑问。”
该量表的测试-重测信度为0.69(在一个月的时间跨度内),这意味着人工智能的依恋风格可能比传统的人类依恋模式更加流动。杨凡将这种变异性归因于研究期间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变化;而我们则将其归因于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和怪异。
研究人员强调,他们的发现并不意味着人类正在对人工智能系统形成真正的情感依恋,而是表明用于人际关系的心理框架同样适用于人类-人工智能互动。换句话说,像杨凡和他的团队开发的模型和量表是理解和分类人类行为的有用工具,即使“伙伴”是人工智能。
这项研究的文化特异性也值得注意,因为所有参与者都是中国国籍。当被问及文化差异可能如何影响研究结果时,杨凡在接受Decrypt采访时承认:“鉴于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尚不充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确认或驳斥人们在形成与人工智能的情感纽带时是否存在文化差异。”
EHARS可以供开发者和心理学家用来评估对人工智能的情感倾向,并相应调整互动策略。研究人员建议,在孤独干预或治疗应用中使用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情感需求进行定制,为依赖焦虑较高的用户提供更多同理心的回应,或为具有回避倾向的用户保持尊重的距离。
杨凡指出,区分有益的人工智能互动和有问题的情感依赖并非精确的科学。
“目前,关于人工智能依恋的形成和后果的实证研究仍然不足,因此很难得出确凿的结论,”他说。研究团队计划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考察情感调节、生活满意度和社会功能等因素与人工智能使用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