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天,以太坊ETF的逆转新闻似乎完全改变了市场对其基本面的判断。之前一直唱衰的分析师们在一天之内态度完全改变。随着ETF正式通过,以太坊今天早上几乎突破了4000美元的关口。但是在价格上涨的背后,以太坊基金会却面临一个十字路口。
自从去年的黑山EDCON以来,人们对以太坊基金会的不满情绪已经开始显现。这个组织似乎陷入了中年危机,在结构、效率和文化等方面都陷入困境,并且随着Solana的再次崛起,这种颓势变得更加明显。在以太坊正式成为一种全球资产之后,以太坊基金会似乎成为了这个生态系统中最大的负担。
在5月21日,以太坊基金会的知名研究员Justin Drake和Dankrad Feist相继披露自己之前已经成为EigenLayer顾问,并将获得”EIGEN”代币作为报酬,这笔报酬可能超过他们现有的财富总和。在社区中,人们认为这种”又要又要”的行为非常丑陋,有人戏称以太坊基金会的研究员正在将自己”再质押”。
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在现在的以太坊生态系统中,以太坊基金会更像是一个索取者,通过自己的”教会”身份向生态系统输出”意识形态美元”,而基金会成员则在这种环境中名利双收。
关于”EigenLayer顾问”的争论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以太坊基金会的研究员担任项目顾问是否会影响他们的中立性。尽管这两位研究员声称自己是以个人身份参与顾问,并且会在EigenLayer违背以太坊利益的情况下随时准备结束顾问职位,但显然社区对此并不认可。在潜在收入可能超过自己现有财富总和的情况下,一个人很难保证自己不受金钱的影响。
在披露Eigen顾问身份的前一天,Dankrad Feist还在与其他研究员激烈争论MEV议题,最后迫使Vitalik出面调停。作为提出Danksharding的”以太坊指路人”,Dankrad在以太坊基金会中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换句话说,EigenLayer更像是在以太坊基金会中买了一个说客。
如今,以太坊基金会就像是以太坊的”国会”,研究员们提出的EIP可以直接改变以太坊的方向和格局,影响着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生态系统。随着参与者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EIP牵涉到越来越多的利益关系。每个参与者都希望自己能像L2一样在升级中得到”特殊照顾”,但又无法与以太坊的利益保持一致,因此以太坊基金会的研究员成为资本必须拉拢的”议员”。
事实上,以太坊基金会的研究员,无论是离职还是在职,以个人名义担任顾问或者以其他形式参与项目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对于项目来说,为了争取生态系统的正统性,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与以太坊基金会建立良好关系,如果身边有一个与以太坊基金会关系密切的人,���么在台上台下都会更方便。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与以太坊基金会建立良好关系意味着更早接触到优质的投资标的,通过以太坊基金会研究员的介绍,不仅更容易获得股权,而且在正统性方面也能提前获得保障。
不管喜不喜欢,以太坊基金会的研究员身边都会有各种资本围猎。他们要么被任命为顾问,要么直接赞助研究员的个人研究。而研究员似乎对此并不反感。在越来越明显的模块化趋势下,这种情况可能会以更快速和明显的方式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团队将拥有自己的议员团队,而以太坊基金会本身也将走上”国会化”的道路。
在FTX暴雷后,Solana Labs的CEO Anatoly亲自找到Backpack、Jito、Tensor等正在开发的生态项目进行交谈。这些项目在FTX事件中损失了很多资金,Anatoly劝说这些团队加快开发,并提供尽可能的技术支持。在Solana生态系统中,Solana Labs和基金会似乎亲力亲为,许多生态叙事都离不开团队的推动。Anatoly经常出现在社交媒体或播客节目中,甚至亲自推广生态系统中的开发者项目和meme币,而Lily Liu领导的基金会则在幕后与生态系统中的各个项目对接。在外界看来,Solana的生态系统一直很”团结”。
然而,对于现在的以太坊来说,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与大多数公链不同,以太坊没有”Ethereum Labs”,因此以太坊基金会成为独揽生态系统大权的唯一实体。但作为一个”中立组织”,基金会很难亲自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许多事情,这使得基金会在与Solana团队竞争时显得力不从心。
相比之下,以太坊基金会似乎不愿弄脏自己的手。Uniswap之后,基金会变成了一个坐而论道的学术机构,大部分成员拿着ETH津贴,从事研究工作。因此,除了EIP外,基金会并不能为以太坊带来更多的价值,相反,在生态系统发展方面,基金会的存在使得以太坊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
在过去一年里,以太坊社区不谈创新,不谈应用场景,而是大谈”正统性”。这个由Vitalik在2021年提出的概念,虽然更多与公共物品相关,但在大多数人眼里,它就是指与基金会的亲密关系。从本质上讲,这并不是一种误解。对于”正统性”这个概念,基金会拥有绝对的解释权,其中也包括什么是好的公共物品。
如今,几乎所有在以太坊上的大型项目都经历过这种正统性的审视,一个没有背景实力的小团队想要发展壮大,首先必须经过意识形态的考验,创新并不是首要任务,而是要能够唱好主旋律。因此,无论是账户抽象还是其他概念,在过去一年中,行业基本上是基金会指导方向,项目方付出辛勤努力,风险投资者为梦想买单,两方人争先恐后为基金会助威,拉着生态系统一起前进,而基金会的研究员则在Zuzalu的海边与Vitalik聊天。
前两天,基金会的研究员在社交媒体上就MEV议题互相争吵,Vitalik出面调停,并表示自己对以太坊生态系统这种开放自由的文化感到自豪,”以太坊没有任何试图阻止人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文化,即使他们对协议或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事物有非常负面的感觉”。
在以太坊社区,确实可以表达不同的观点,但有趣的是,这些观点往往集中在纯技术讨论上,很少看到基金会的研究员对以太坊的方向、治理和文化进行激烈争论。如今的以太坊世界似乎缺少了很多东西,它的文化就像中毒一样,在某些议题上几乎失去了思考能力。
Vitalik成为了硬指标。去年4月的EDCON上,”DeBox事件”是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团队成员在Zuzalu和Vitalik合影后,项目立刻引起了大量关注,随后许多华人团队纷纷效仿,在黑山对Vitalik围追堵截。整个EDCON,几千人在一个小校园里挤来挤去,发现Vitalik躲在海边的别墅后面,一股脑涌向Zuzalu,与核心圈的几个人打个照面,远处抢拍一张Vitalik的照片,然后回来写下”Zuzalu闪现城市的精神洗礼”。
在市场的眼里,Vitalik才是正统性的象征,只要与Vitalik有关,市场就认可。这种认可延伸到了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在黑山之后,关于”正统性”的讨论在中文社区中蔓延,人们意识到自己渴望得到以太坊主流的关注,但这个核心圈离我们太遥远,怎么Vitalik 身边成员大多阿谀奉承,其本人已很难听到社区的真实想法,当然,这一说法的真实性仍有待证实。
最经典的案例是 Scroll,在 L2 叙事盛行时期,从一个不起眼的「华人土狗」,转瞬崛起为赛高 Starktnet、zkSync 等的 10 亿美元主流 L2,究其缘起就是因为一封由创始人写给 EF 的邮件得到了 Vitalik 的回复。产品层面也是如此,Farcaster 尽管已经获得 Multicoin甚至 a16z 的巨额融资,在 Vitalik 入驻前始终是一款小众产品,但现在,你大抵已很难见到 EF 研究员大量在 X 上更新自己的社交动态了。
市场需要 Vitalik 的关怀,EF 需要市场的输血,所以 EF 把 Vitalik 围起来,让市场围着自己转,最后,Vitalik 成了以太坊的「硬通货」。
工程师逻辑思考需
过去两年,以太坊社区的工程师思维进一步固化,这种思维又与谷歌的工程师文化不同,它不聊新的实验标准或者应用场景,而是专注纯粹的技术研究,在 EF 内部,仅研究 ZK 技术的就有上百号人,从 EDCON、ETHCC 再到 Devcon,与会者无一不是 ZK 这 ZK 那,搞得非技术背景的外行人一头雾水。
优秀的产品经理都知道,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需求,但显然 EF 不这么想。在 EF 的定义下,以太坊要成为一个中立可信的世界计算机,要实现这个目标只需考虑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任何与这三个指标不大沾边的议题,比如潜在商业和应用场景,是一概没有价值的。
这种价值观直接影响了生态内的产品逻辑,其中最明显的是 L2。从 Optimism 到 Arbitrum 再到 Starknet,所有讨论的焦点都围绕着技术优越性:ZK 为什么比 OP 强;自己 TPS 如何比别人高、Gas 如何比别人低;不同类型的 ZK Rollup EVM 兼容性如何等等。但从今天 L2 的市场表现回看,你会发现这些让开发者们自嗨到情不自已的「代码艺术」,在真实的市场需求面前是多么无力。
唯一坚持产品导向的 L2,如今在用户眼里已经是「蓝色的 Solana」,成了生态里最能打的选手。相比之下,去年还在各种大会上纠结 ZK 技术哪家强的几个主流 L2 现在几乎无人问津,有的可能还将因为技术瓶颈胎死腹中。
另一方面,在 EF 及其「正统性」主旋律的影响下,以太坊开始以公共物品导向,生态文化与创新渐行渐远,反复上演「清君侧」的戏码。
L2 作为提升以太坊扩容性的解决方案,从第一天起就被铐上「以太坊对齐」(Ethereum Alignment)的枷锁,接受并执行 EF 的旨意。每个人都在对以太坊表忠心,要做最 EVM 兼容的 L2,要成为以太坊扩容的太子,这就使得很长一段时间里,后来居上的团队永远比之前的「更舔」,而 EF 对此当然是喜闻乐见,谁舔得最狠谁上位。
这种情况不仅只在 L2 领域发生,以太坊冗余的基础设施,使生态内创新的重叠率很高��最近一个例子是 EigenLayer,一个新概念直接抢了 LSD、L2 甚至是以太坊自己的饭碗。尽管如此,EigenLayer 仍然要在价值观上对齐 EF 以示效忠,但如前文提到的,清君侧不一定出于忠诚。
在 Celestia 等模块化叙事兴起以及 Solana 强势回归后,EF 对于正统性的痴迷程度丝毫没有消减,你甚至还能时常听到有关「不用以太坊 DA 的 L2 就不是以太坊 L2」或者「Solana 单片扩容未来一定不如 L2」等种种阿 Q 式讨论,但就是没有人说当前以太坊还可以有哪些新的应用场景。
逃离以太
即便是在衰败这件事情上,EF 做得也不是十分体面。去年 9 月的时候 MakerDAO 宣布「Endgame」计划,提议用 Solana 代码库新建一条链,以便为「整个多链经济的网络效应提供有益的推动」。随后 Vitalik 立刻抛售了 500 枚 MKR,并在社媒频道里说 Maker 的这个举动是「自杀行为」。
很多大协议在「逃离」以太坊时,还要背负来自 Vitalik 或 EF 的道德审判,或许是希望协议能跟自己走到最后,但开发团队们显然不希望和以太坊一起死。应用永远服务于用户,而不是区块链,尽管安全性是在许多蓝筹协议在部署时考虑的重要标准,但完全忽视用户环境和市场同样是非常愚蠢的。
所以,以太坊的协议正在逃亡 Solana。Render 去年便将自己的代币迁移至 SPL 标准;Aave 在今年年初以 83% 的通过率,决定在 Neon EVM 部署其 V3 隔离市场版本;GMX 社区也发布提案,希望在 Solana 上部署一个独立的合约;还有市场传闻称 Ethena 与 Pendle 皆将很快部署到 Solana 生态。
在生死面前,正统性不值一提。清醒的开发者早就承认承认,未来的链上金融没有绝对中心,无论是以太坊、Solana 还是其他结算网络,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并活下来才是最要紧的事,而在这一方面,EF 帮不了自己。
ETH 的包袱
在加密货币主流化进程中,团队似乎不可避免地要向旧有秩序妥协,Ripple 团队为了证券问题,和 SEC 的诉讼案拉锯数年;Tornado Cash 和 Uniswap 先后陷入监管打击;就连此次 ETF 申请,资管巨头也要就「ETH」和「质押的 ETH」玩复杂的法律游戏。
相比之下,以太坊和 EF 却好像很轻松地逃过了监管的审视,而 SEC 调查两年前就开始的针对 EF 的调查,也丝毫没有影响 ETF 的顺利通过。如果换作 Ripple,这是绝不可能发生的。这是说明 EF 已经脱离危险区了吗?我并不这么认为。
抛开监管因素不谈,今天的 EF 正在变成 ETH 作为一种资产的负担,这个带有极强意识形态色彩的组织,对以太坊极其生态而言已经成为负资产。ETF 通过后,ETH 步入主流资产殿堂,当投资者们考虑 ETH 时,他们的比较对象是黄金、白银以及比特币。需要想清楚的是,未来金融世界的投资者看中的会是以太坊网络区块的价值,还是 EF 意识形态的价值。
10 年过去了,以太坊早已不在创业阶段,EF 的确没有必要像 Solana 基金会那样拼死拼活,但这也不意味着一个组织就可以居高临下坐享其成。回顾互联网乃至全球企业史,因固执己见或者不懂得居安思危而死去的商业帝国数不胜数。和互联网世界一样,加密市场的战争永远不会结束,对以太坊来说也是如此。
于 ETH 而言,其未来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以太坊区块的稀缺程度,这种稀缺性不会来自 EF 高高在上的理想主义,而是世界对以太坊区块结算的真实需求。而这些需求,又往往带有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ETH 只有像水一样不抱任何偏见,才有可能吸纳所有潜在的需求。
没有价值,一切理想主义都是空谈。今天的 EF 之于以太坊生态,就像车夫与拉车的老牛,但作为以太坊世界的一份子,EF 的使命不应再是控制以太坊的思想与灵魂,而是像生态里所有参与者一样,确保以太坊区块的价值。
「如果离开自己以太坊就活不下去,那就应���当好老牛;如果离开自己以太坊会活得更好,那就应该让出舞台。」或许,EF 该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了。